据《说文解字》记载:"哕,惡心也。从口,從匚。"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"哕"表示恶心想吐的样子。小篆"哕"字左边像张开的嘴巴,右边类似胃部,整体表意写实,生动形象。
到了《康熙字典》,"哕"的释义更丰富了。一是喷吐,呕吐。如"哕其肺胃",形容剧烈呕吐的样子;二是气急喘吁,叹息不已。如"太息哕兮",表达悲伤叹息之情;三是谑笑,开玩笑。如"相视而哕",指相视而笑。
可见,"哕"的意思还是蛮丰富的。不过,现代汉语中,它基本上就表示呕吐了。
在古代,饮酒可是一件正经事。《礼记》中就有"酒之设,尊于稻梁"的说法。可见,酒在当时地位之尊崇。文人雅士,更是把酒当作交友寄情的重要媒介。"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",这是他们的人生态度。
不过,饮酒过量,自然就容易"哕"。古人对此,那可绝对是深有体会。晋代陶渊明在《饮酒》诗中这样写道:"久不饮酒,思忆其味……醉而后退,古之道也。"喝醉了才肯罢休,堪称"千杯不倒",这也成了后世文人墨客的典范。
诚然,适度饮酒,有益身心。但过度沉湎,就要不得了。唐代白居易在《问刘十九》中,言道:"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"小酌怡情,这才是酒道的精髓所在。
"哕",古已有之。时至今日,它在各地方言中,也是"遍地开花"。比如,在北方,人们管呕吐叫"哕嗦"。听到这个词,瞬间就感觉到不适。
在南方,表达就更加多样了。比如,上海话管呕吐叫"吐胡",粤语叫"沙奥",闽南语叫"欧孝"……可谓是百花齐放,异彩纷呈。
这些方言词汇,都极富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。它们虽然各不相同,但都生动表达了人们对呕吐这件事的感受。有的注重发音,有的注重状态,有的带有俚俗色彩……无不彰显了汉语的魅力和丰富性。
"哕",小篆作""。有趣的是,""的右边,竟与"包"字如出一辙。一语双关,既象声,又象形,让人过目难忘。
隶变以后,"哕"字略有改动。尤其是右边的"包",线条更加圆滑流畅了。不过,字的整体结构,仍然维持不变。
自魏晋南北朝,"哕"的楷体字形就基本定型了。千百年来,虽然略有细微变化,但大体上一脉相承。横看竖看,都透着一股生动质朴的气息。这也是汉字的独特魅力所在。
"哕",读作"yuě",平舌音,前鼻音韵尾。声母y,韵母ue,声调第三声。
需要注意的是,"哕"不要读成"yuē"。因为,"yuē"是翘舌音,发音部位在硬腭,与"哕"的发音完全不同。切记切记。
"哕"啊"哕",看似一个小字,却带给我们诸多思考。它不仅见证了酒文化的发展变迁,也承载了千年的生活智慧。更重要的是,它昭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——形声兼备,意蕴丰富。
天地之间,万物互生。"哕"由心生,发于口,化于形。笔画简单,意味悠长。愿你我在人生路上,少"哕"多欢笑。
对酒当歌,何以解忧,唯有暢飲。愿一切美好如约而至,愿所有遗憾都能释怀。让我们走过岁月的山河,拥抱朝阳,拥抱诗和远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