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张印有中国地图的白底儿纸,上面绘着各城市、观测站的位置、以及主要的河流、湖泊、山脉等地理标志。不同的线,粗细、颜色不一样,用的笔也不一样。想把线画得“顺”,得一气呵成。眼睛看着标好的数据,脑子里判断出线的位置,手里的笔也得跟上。画出清晰的天气图,靠的是一次次利落的手起笔落……
手绘天气图 图片来源:中国气象报
如今,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,天气图的绘制早已经告别了手工年代,被机器所代替,立体图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。
可无论技术怎么变,天气系统的演变、图上的那些“线”始终存在。0℃等温线、等降水量线、雨雪分界线、霜冻线……你对它们都了解吗?
1、霜冻线
细心的小伙伴们可能发现,每年9月份左右,全国降水预报图上便多出了一条红线。
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
其实,它是霜冻线。
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0℃的一条曲线,在它的北侧是可能出现霜冻的地区,南侧则是不会出现霜冻的地区。
如此说来,那它是不是与0℃等温线重合呢?并不完全是这样。
首先,霜冻发生在地表,而0℃等温线是指距离地面约1.5米处的气温,二者不能等同。在不考虑晴空辐射等因素情况下,日最低气温达到2℃至4℃,地表温度就能达到0℃,就可能产生霜冻。
霜冻在我国分布范围极广,北至黑龙江,南至广东、广西。在全球变暖的气候条件下,霜冻的气候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。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,无论是初霜冻还是终霜冻,出现时间都不如北方稳定,要注意防范极端霜冻的影响。
2、588线
提起588线,你一定会感到陌生,但换一种说法,提到副热带高压时,熟悉的感觉再一次浮现。
事实上,588线并不是实实在在的线,而是预报员在高空500百帕(大约5500米高空)等压面上绘制的一条等值线。这条等值线围起来的区域就是预报员常常提到的气象名词“副热带高压”。如果说副热带高压是一顶草帽,那么588线就是草帽的帽沿。
从气候上讲,副热带高压有明显季节内突变性北跳,5月20日左右,副高脊线北跳到15°N以北,南海夏季风爆发,华南前汛期雨季开始。6月18日左右,副高脊线北跳到25°N,华南前汛期雨期结束,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梅雨开始。7月10日前后,副高脊线北跳到30°N,长江流域梅雨期结束,7月底副高脊线北跳到35°N,日本和韩国的梅雨期结束 。
图片来源:《气象知识》
它常年存在,但每一年的位置、持续时间等都不确定。
3、雨雪分界线
雨雪分界线就是用来区分降雨、降雪及混合相态(指雨夹雪或雨雪转换等)的界线。在天气预报图上,雨雪分界线表现了一天中降水的相态变化。
图中蓝色即为雨雪分界线
想要确定雨雪分界线,首先要依靠气温,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依据。
毕竟,降水相态变化仅靠气温是不能够准确判断的,比如下雪,不仅需要气温足够低,还需要一定的凝结核。如果空气中没有足够的凝结核,水甚至在低至-20℃时都会以液态存在。
同时,雨雪分界线附近天气形势比较复杂,雨夹雪、雨转雪、雪转雨乃至更加复杂的变化都有可能发生。
以上就是部分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天气线,你对它们了解多少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