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共有31个省市自治区,每个省市高考志愿填报规则虽然大致相同,但对于是否录取或者说志愿所处状态的表述不一样,归结起来大概有6种情况:可投、已投、院校在阅、等待终审、拟录取、退档等等。
每一个批次首次投档和招生完毕后都有一个征集志愿的阶段,有时候还有二次征集志愿甚至是三次征集志愿。
当下正处于高考录取的关键时期,提前批次首次投档和录取工作基本完成,后面等待的就是志愿征集。
那么,考生所填报的志愿处于什么状态,6种状态各自代表的是什么意思?征集志愿,考生又该如何有效应对,抓住机会让自己顺利录取?
高考志愿填报以后,考生的填报系统会显示为“档案可投”,意思是填报成功等待填报的院校调档和查阅。一般来说,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,同一个批次的不同省市自治区考生是分期分批投档,并非是一起投档,这中间确实有一段时间差,但无论如何,“档案可投”这种状态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,如果时间过长,本批次“掉档”的可能性很大,考生和家长要有心理准备并计划志愿征集相关工作。
志愿处于“院校在阅”,这说明考生电子档案投档成功且正在审阅和拟录取的阶段,如果勾选了“服从调剂”,考生大可不必担忧,被退档的可能性很小。有的省市考试院还设计有“等待终审”状态,这说明考生的档案审核已经完成,招生工作人员已经将考生列入拟录取名单,等待高校招生委员会负责人统一签字。
“拟录取”状态,意思就很明确了,考生已经被某高校、专业拟录取,后面就等待统一上报教育部核准,再由高校发放录取通知书。
考生志愿填报系统如果显示的是“退档”,说明考生的志愿曾经投放成功,但因为种种原因不符合录取要求而被退回。
无论是志愿未被投档,还是投档成功不符合要求而被退档,最后都有机会在该批次被录取,这就是“志愿征集”。
考生先要弄清楚自己未被投档或者退档的原因,以免在征集志愿时再次犯同样的错误,各省市自治区考试院当前工作做得很仔细,大多会给考生注明相关原因或者主动发送短信。
征集志愿的高校和专业有这么几个特点:一是学校和专业都是被首次投档考生筛选过,符合考生意愿的并不多,很多是冷门高校和专业;二是部分高校和专业征集志愿的投档线有可能高于首轮投档线,这样的学校大多处于省会城市或者热门城市,学校层次也相对高一点;三是征集志愿可填报志愿数量有限;四是征集志愿阶段的志愿填报时间有限,很多地方仅给考生留有24小时,甚至是10个小时的填报时间。
那么,考生如果参加志愿征集,又该如何抓住这次机会呢?
冷丝建议,考生无论分数有多高,除非处于绝对优势,对于征集志愿不要抱有过高的期待,否则有可能面临彻底的掉档,将掉到下一个批次,这毕竟对考生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。因此,考生尽量避开热门高校和专业,也要避开热门城市,尽量选择外省市高校,就过去的经验而言,本省市高校在志愿征集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。
征集志愿无论填报多少个志愿,一定要填满,志愿填报方式参考平行志愿填报方式,依然要按照梯度拉开的办法填报。
考生如果特别不愿意就读的学校就不要填报,自己能够接受的学校,哪怕是差一点,一定要填报。考生要保证最后一个志愿一定要“稳住”“兜住”,只要自己能够接受,哪怕远低于自己的高考成绩,也一定要填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