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、幼儿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呢?
1、当幼儿感到受挫折时。惩罚、凌辱、恐吓、被取笑都会使幼儿有挫折感,幼儿用攻击性行为反抗种种挫折感。虽然从总体上说,受挫折并不总是导致攻击性行为,但是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更有攻击性。所以教师要想办法减少幼儿的挫折感。
2、幼儿有暴力榜样。如果父母经常以暴力对付幼儿,幼儿则更倾;向于用暴力对付同伴。影视节目中暴力场面过多,也可导致幼儿的模仿行为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图拉所做的心理实验正好说明了这一点。关于班图拉的这一心理实验请参阅本书第三章第三节“幼儿社会学习的方法”中的有关内容。
3、幼儿的攻击行为不被制止。父亲或母亲对孩子的攻击行为不予制止,等于告诉孩子父母已同意了这种行为。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,更容易对他人有攻击性行为。 教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态度应该是:一方面,鼓励幼儿之间友
好相处,相互合作;另一方面,和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讨论攻击别人的后果,如别的小朋友不和他玩了,他被同伴孤立,老师不喜欢等,引导他控制自己的行为。
1.智力: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。它主要包括观察力、记忆力、注意力、思维力、想像力等方面,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。
2.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,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。积木、积塑、金属材料、竹制材料和黏土、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。
3.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,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,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,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。
4.活动目标 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。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,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、特征,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。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。
5.幼儿园的保育工作 答: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。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、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物质条件,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,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,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。
1.教育对个体发展如何起主导作用?
答:首先,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,教育目的体现了培养人的方向,也就是个体发展的方向。其次,教育,尤其是学校的教育,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,给予个体发展更科学、更系统、更全面、更深刻的影响。第三,得力的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,如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好主客观的关系及师生间的关系,使之有利于提高个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,并在教育活动中充分满足人体特征的发展、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,以及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。
第四,教育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。从生命开始的“自然人”,经过教育过程成长为“社会人”,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,使个体积极地、能动地适应社会、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。
2.陶行知主张要解放儿童,其主要内容是什么?
答:陶行知在了解儿童身心特点的基础上,要解决儿童的创造力,他主张“六解放”:(l)解放儿童的头脑;(2)解放儿童的双手;(3)解放儿童的眼睛;(4)解放儿童的嘴;(5)解放儿童的空间;(6)解放儿童的时间。